日昨自686手中拿到訂購自有河book香港味道2一書,一篇篇圖文並茂,屬於港人市井小民特有的好滋味,夜中閱來,感觸特別深。

1992年的深秋,我第一次從倫敦市區獨自搭巴士返回倫敦郊區的住所,巴士甫行不久,突然從車窗裡看到孫文先生手題在中國城入口拱門狀牌樓上的「倫敦華埠」四個大字,我急急忙忙拉鈴,匆匆自雙層巴士的後門跳了下車。那是一個陰雨綿綿的秋日近晚,我漫無目的的在中國城裡遊盪。突見路邊有一著唐衫的中年華人男子,獨坐在路旁拉著二胡。那樣陰霾的天侯,倫敦中國城蕭瑟的街景,那孤寂的身影,和悲切的二胡聲交織成一幕令我永生難忘的景象。

我不忍多佇足,連華埠的景致亦無心欣賞,只得快步離去。

去搭巴士的路上,被路旁的一間麵包店吸引,不由停下腳步。

那是闊別好一陣子不見的亞洲式麵包店,非常熟悉的裝潢方式,麵包架上的陳列品更令我菀爾:那是我們再熟悉不過的,卻絕不會在任何一間英國麵包店看到的,紅豆、奶酥、菠蘿等各式包餡甜麵包。

爾後的歲月裡,我去每個城市旅行,儘量想辦法繞路去逛逛當地的中國城或華人區。巴黎、馬德里、舊金山、西雅圖、溫哥華、芝加哥、米爾瓦基、新加坡...我不斷的旅行、不斷的搜集屬於我的海外華人記憶。

去越多地方,越訝異於香港海外移民人口在生活上的某一種堅持。

好像當年在倫敦中國城看到的各式甜麵包;溫哥華的廣東館子裡剛出爐熱騰騰的菠蘿麵包裡卻夾著一塊冰冷的奶油(註);舊金山的茶餐廳,裝在塑膠杯裡,和香港一模一樣,擺上一根鐵湯匙的鴛鴦奶茶。

是什麼理由,讓表面看似比我們西化更早的港人,對這些街頭巷尾的民間滋味如此眷戀,如此堅持,以致你一眼就可以認出,那是屬於港人特有的香港味道。

台灣呢,以美食王國子民自居的我們,這幾十年來飲食像潮流,港式飲茶、啤酒屋、韓國火烤兩吃、葡式蛋塔、北海道巨蛋麵包......這波來了,那波又去。

我們有沒有一種屬於自己的台灣味道?那種伴隨我們的記憶成長,念念不忘 ,千金亦不換的台灣好滋味?

有幸受關魚所邀,將成為台灣好生活電子報「美食妙飲」專欄主筆,我試圖捕捉與記錄之一的,正是這樣的正港台灣滋味。

又個人能力有限,亦將以邀稿、採訪等方式,以充實此專欄的可看性。希望題材亦不受限於台灣滋味,海外台灣人的美食動態,亦是我所希望關注的。

僅以此文作為此專欄的開胃「頭盆小菜」,希望日後還能陸續端出各種迷人的,屬於台灣好生活的「美食妙飲」。


SunnyPie(阿餅)
5.20.2007


備註:


1. 台灣好生活電子報「美食妙飲」每月兩次,週四刊出。

2. 熱騰騰的菠蘿麵包裡夾一塊冰冷奶油是一道地港式小食,名為「菠蘿油」。


Counter Stats
website counter
website counter Counter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SunnyPie 阿餅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9) 人氣()